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

黄河路桥公司第二届“书香路桥”读书征文活动圆满落幕

发布日期:2020-10-28 10:07:23     来源:原创


       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庆祝黄河路桥公司成立50周年,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打造学习型职工队伍,营造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增强职工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传播力,黄河路桥公司组织开展了第二届“书香路桥”征文活动。
 
       自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干部职工积极踊跃,报送了100余篇内容积极向上,感人肺腑,展现路桥人砥砺奋进精神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优秀作品。活动历时4个多月,经过评审组认真评审,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作品19篇,为2020年第二届“书香路桥”读书征文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为表彰先进、激励工作,黄河路桥公司工会对19篇获奖作品进行了通报表彰。其中作品《一线》获得一等奖,《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等3篇作品获得二等奖,《用路桥的方式去爱》等5篇作品获得三等奖,《<精益思想>读后感》等10篇作品获得优秀奖。

       黄河路桥公司第二届“书香路桥”读书征文活动的成功举办,将继续带动和影响广大干部职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引导大家积极参加职工文化建设,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为集团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等奖作品
   一线
 
    顺河路桥  张健
 
    三月春寒风卷沙,抗疫复工事如麻。
 
    两测体温尤嫌少,八四酒精门桌擦。
 
    围平荒地修新院,引水接电起新家。
 
    匆匆人间四月来,路南路北满桃花。
 
    四月风和气朗清,拼争朝夕搏利盈。
 
    五更朝闻杜鹃啼,更衣戴帽脚不停。
 
    或为水准控标高,或为侧模调线型。
 
    东段急要花砖来,西段拆迁事又生。
 
    手机响铃未停歇,唇干嗓哑耳发蒙。
 
    日中拖沓返食堂,洗罢风尘刷碗盘。
 
    错时排队取餐回,入座肴味入口甘。
 
    忽闻罐车行将至,推盘辞粥起身去。
 
    罐车驶离复将坐,监理恰催台账急。
 
    台账报上无差池,一餐起坐往返三。
 
    浅睡小憩伏桌眠,闹钟呼震唤测量。
 
    前往他方借机仪,基站架支连电源。
 
    井位放点未过半,前助计量测墙砖。
 
    遥望路旁城管车,速查泥土盖覆全。
 
    城管兜转无多时,紧随后跟扬尘办。
 
    送别两拨检查组,续接井位放点完。
 
    八月骤雨晚来急,三更子夜巡河边。
 
    水涨欲没围堰堤,备调沙袋叠千层。
 
    雨停水落人方歇,归舍卧榻伴鸡鸣。
 
    中伏步行三十里,频饮清水三百杯。
 
    雪撒琼花数九天,瑟瑟朔风脚下寒。
 
    开山架桥穿涵隧,日渐新路出荒村。
 
    泉城路通家家连,何人再叹行路难。
 
    荏苒立秋至,一岁又过半。
 
    待到明年春,玉兰开路间。
 
    年年勤勉励,顺达泉河山。

 
二等奖作品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材料公司瓦峪分公司  刘燕
 
       很难想象,在如今这个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年代,依然有大山深处的家族,无声地存在,顽强地延续。他们有着自己矢志不渝的信仰——“自力更生”;他们伤痕累累,又生机勃勃地自愈;他们日复一日,又代代相传地永生,如大山一般永生,但永生也只属于大山。
 
       美国85后作家塔拉·韦斯特弗就生长于这样的家族,也因此成就了她的处女作《Educated》(中文译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出自《圣经·诗篇》),这本读起来荒谬至极的魔幻“小说”,其实是作者真实的自传:她们全家都是摩门教徒,父亲是绝对的主宰者。她们无止境地准备着,因为坚信有一日“太阳变暗,血月出现,末日降临”;她们历经严重的车祸、烧伤、坠落,却从不去医院,因为苦难是“上帝的赐福”;家里七个孩子从不上学,甚至没有出生证明,因为父亲认为学校是政府“引导孩子远离上帝的阴谋”……而十七岁之前从未上过学的塔拉,最终通过强大的自学能力依次考取了杨百翰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等学位。
 
       我们听过很多大山里走出来的励志故事,却少有如此深刻地触动,因为塔拉传奇的人生,除了让人惊叹于她的努力和勤勉,更多的共情于她极端的原生家庭、她从小形成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彻底破碎与重生。看着一个人在环境、亲情的重重束缚中执着而艰难地一点一点扭转对这个世界的固有认知,重构一个自由、纯净的灵魂,这无疑是残忍的,塔拉把这个撕裂的过程称之为“Educated”——教育。
 
       这让我想到我的童年和家庭。
 
       我的家乡没有山,连一个可以称之为山的土丘都没有,黄河滨岸的冲积平原,只有肥沃的良田和飘香的果园。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我记事起,父母就是纯粹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极少与镇上和县城,也就是人们印象中“繁华的城市”有联系。母亲到现在也大字儿不识几个,父亲只有日渐退化的初中文化,不同的是,他们迫切地想把自己缺乏的“教育”加诸在孩子身上。父亲对我和姐姐的学习极度重视,虽然他除了尽力满足我们在教育上的一切物质需求,不能给予我们任何指导。我成绩上的任何风吹草动,我每次大考小考、每一门课的分数,父亲记得滚瓜烂熟,即使他从不当面对此作任何点评质问,甚至不敢表现出他的关注。录取通知书寄到村里的那天,是我印象中第二次见到父亲不管不顾的醉酒(第一次是五年前姐姐的升学宴),仿佛那一刻,他完成了此生最大的使命。
 
       后来,我和姐姐在大学毕业后都没有选择继续接受教育,看得出来父亲是有遗憾的,但他也什么都没有说——他一向沉默寡言。我知道,父亲一直自责于他给我们提供的教育环境,小时候,家里也的确没有额外的条件供我们培养什么兴趣特长,这让我曾深深地遗憾又无比的庆幸。我的童年是充实快乐的,我在那田头河边、农家小院里形成的人生和社会观念到现在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即使后来,教育带给我眼界和思维的不断拓展,也在国内最繁华富有的城市生活了四年,造就了我光鲜的外表,但只有回到故乡那片土地,见到那些眷恋的面孔,内心深处那段模糊又强烈的记忆才会野蛮生长。
 
       我一直庆幸,我的原生家庭是充满尊重与爱意的,是我永远牵挂、永远思念的那座山。没有独断专行的父亲,没有逆来顺受的母亲,我永远也无法体会塔拉是如何割裂过去的一切,独自带着伤痛飞往自己真正的信仰。想起大学时期和室友义愤填膺地讨论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同样是从极端的原生家庭挣脱出来,依靠自己事业有成的女强人,她却选择一次次的原谅与宽恕,甚至最终担负起了主要的赡养义务。我们当时怎么说的?没志气!至亲只知虐待和压榨你,这样的家庭不值得回头!年轻的我们只崇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潇洒,却不理解骨肉亲情的可贵。越是不曾得到,越容易被微末的关怀击溃心防,正如塔拉在追寻自我的路上也会思念亲人,会一次次挣扎着逃离又回归。但信仰的力量,就是让人无论经过多少彷徨,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最终都会做出那个选择。
 
       我们如飞鸟,都曾属于一座山,我们无法选择地被这座山养育、塑造、束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在“教育”中会逐渐思考自己真正的终点和远方。或许改变意味着对灵魂的否定和批判,但总有人忍痛挣脱束缚,生出飞越山林迷雾的翅膀。这一路会失去,会受伤,能伴随我们的,只有不妥协、不放弃的信仰和不畏惧、不回头的勇气。“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二等奖作品
公交随感

 三分公司  孙盼
 
       吴能是一家销售企业的普通员工,由于销售业绩平平,收入也是只能维持温饱,上下班也就只能选择绿色公交出行了。这天,他仍然按照往常一样早早起床,一顿简单收拾后顾不得吃早餐就出门了。
 
       小步跑到公交站台,虽说站台离家有个八九百米,不长不短,但一路小跑起来还是气喘吁吁,心里却安慰自己,这么短距离就当健身了。气还没缓完,公交来了,踉踉跄跄的上了车,打卡后,一个箭步冲到了车尾,心里暗喜,运气不错有座位,还是靠窗,坐下后他的脑子就开始了胡思乱想......
 
       人的一生就好比这一趟公交,既要有座位,还能靠窗看得了风景,算是完美人生,那就注定要么你赶早,人少没人跟你争,要么你站在起点站,空车任你选。爹拼不成只能靠勤奋填补,任何事情提早别人一步优势会很显著,工作亦如此。
 
       没有起点优势,又不够勤奋,那就惨点了。上车后没有座是正常的事情,赶上车里都是比你勤奋的,那你就更无立足之地了。至少上车后你要先稳定自己,找个能容纳自己,还能站得住脚的地方,也许身边的纹身大哥正眼瞪你,因为你占了他一脚位置;也许时髦女郎歪嘴瞟你,因为你挤到了她名牌包包。不管什么事情,一旦侵占别人利益,谁又会乐意分一杯羹给你?他们只会想:这是我辛苦赶早占得地盘,哪来的猴子在这撒野,工作亦如此。
 
       选择不用理睬是一种办法,因为他们也知道,人已经上车了,没有办法改变了,默默选择接受,慢慢选择改变。大哥会收收那只大号的脚,不情义的让你半只脚位置;女郎会把手换个抓扶柄,嘴边嘟囔边侧侧身给你腾出来半个身位。困难面前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坚持走下去,如果选择了离开,另寻他处,一样会面对这样的境遇,因为赶早的人已经抢占先机了,工作亦是如此。
 
       公交每到一站都会有不同的人上车、下车,即便是靠窗有座的人。有的人目的地到了,完成了阶段性目标,有的人觉得自己需要更换车辆,也许是嫌弃车里人太多,周围的人排挤他,也许是嫌弃车里没空调,座位又不够舒服,达不到自己心里的要求。不管选择怎么样的路子,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就算是圆满完成目标了,只是有人一直在坚持,有人半路重新做了选择,工作亦是如此。
 
       对于半路上车的人我们也要给与他一份尊重,一个立足的机会。相对于他来说,我就是赶早的人,也能理解他的初来乍到,环顾四周,寻找适合他的位子,这时或许给他一个眼神,向旁边靠一下,他就会意识到你的友善与尊重,反增我一个笑脸外加谢谢俩字,带着一路的好心情到达自己的目的站,何乐而不为呢?工作亦如此。
 
       ......
 
       “前锦站到了.....”公交播报了到站提醒,也是吴能的目的站,吴能本能的揉了揉眼睛,笑着对旁边站着的人说:“朋友,你坐这儿吧,我到站了。”


二等奖作品

写给二十五岁的自己
 
三分公司  倪孔伟
 
       站在25岁的人生节点,面对刚毕业时的自己,回望职场三年的成长,尽管旅途青涩,但也算肆意生长,努力练习着过好选择的人生。这篇文章写给自己,也写给当值的你,愿“历经千帆,依然心有明月、眼有光亮”。
 
       还在校时,辅导员常说,毕业三年一小坎,五年一大坎。当时和刚踏出校门的自己,都不以为意,觉得趁青春、放肆飞,想要生活有更多不一样的色彩,殊不知打脸也来的很快,走在这个二十初头、三十未及的分岔口,内心有多期待,就会有多惶恐,也更加感同身受了别人口中的那句,踏出校门不仅仅是毕业那么简单。
 
       工作地定向济南,是自己毕业时做出的第一个决定,职场萌新满怀激情只身前往这座泉水之城,畅想着人生不同的排列组合,也期待能遇见更好的自己。那时候的自己诧异着济南怎么到处都是“老师儿”,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也小心翼翼地在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中摸爬滚打,当然也暴露出笨拙,“做事别那么死板”、“教了两遍还不会”、“我觉得你还是没明白我想表达的”,尽管有时感到十足的失落和迷茫,但也在跌跌撞撞中去改变调试,加上自己遇到了一个好师傅,从工作、从生活,开导我这个刚入世的傻小子,帮助我在校园到社会的过渡阶段更加坚定内心、也更加勇敢去闯荡。
 
       打破边界,离开前单位,选择黄河路桥,是自己作的另一个重要的选择,没有太多的解释,走完流程、交接工作,和师傅、领导同事吃饭告别,收拾行囊在这条城市建设之路开始了自己新的跋涉。正如最近看的这本何东写的半自传《愿你也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一个背包客的心路历程,他相信在行走中能找到自己,穿过迷离的内心,会得到宁静。我也在相信在建市民满意路、架百姓放心桥的前进足迹中,我可以找到我所热爱与期待的,和大家相伴前行。
 
      当然,人生的抉择无处不在,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烟台小伙,工作后每次回家,父母亲友总离不开一个话题,就是你以后打算是留济南还是回烟台,你想好了没?父母总会体谅孩子,还是回烟台吧,一个人在外很辛苦;亲友呢,就会很直白地告诉你:你爸妈老了、生病了,谁来照顾?父母接去陌生的城市,这么大年纪能适应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亲戚朋友以后怎么来往,你光想你自己?三连问让你不知该何去何从,低头低语、简答附和,理想和现实的又一次狠狠碰撞,这也许就是大多数在外漂泊工作职场人的困境之一吧。现在的我,答复仍显吃力,还在尽可能寻找所谓的平衡和临界,在努力找到一条我自己的路。如果你也面临,愿与你一同停下来思索,更在勇敢迈步中找寻。
 
       在这个“瞻前顾后”的25岁,自己最近也作出一个很重大的决定,就是买房。从下定决心到说服父母,再到看房选房,历时三个月,毕竟举全家之力,走的每一步都胆战心惊。如果说之前一直在犹豫,也确实因为疫情隔离让自己思考一些。在这个社会,一人在外打拼的安全感,除了父母、伴侣,大多数还是来自房子,尽管需要30年的负重前行。那句“掌控生活的底气,终归是自己给自己的”,更是让人听得次次扎心。然而,这就是自己处于25岁的选择,敢拼、敢想,也敢试错。
 
       他们说:“25岁是半熟半青春的年纪,独特且自由”。现在的我,依旧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坚信着未来的无限可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行文所至,愿你与我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哭过笑过,都能赤诚不改、一路向前。
      

通讯员:吕艳秋(黄河路桥)

编辑:张虹悦